最近也不知道怎么了,朋友圈跟中了邪似的,到处都是“心理倾听师”的广告,说得天花乱坠,好像只要你还喘气儿,就能靠听人唠嗑月入过万。
我寻思着这好事儿怎么就没砸我头上呢?
这年头,搞钱的门道都这么玄幻了吗?
我那朋友小A,就是被这阵妖风刮倒的韭菜之一。
她一学会计,每天跟数字打交道,人都快成EXCEL表格了。
某天刷到个帖子,说“你的声音很值钱”,她那颗沉寂多年的心啊,扑通一下就活了。
不用打卡,不用看老板脸色,动动嘴皮子——不对,是动动耳朵,就能实现财富自由,顺带普渡众生。
这剧本,晋江爽文都不敢这么写。
一块九,就一块九!
三天的速成体验课,直接把小A忽悠瘸了。
那课程安排得,比传销还懂人性。
第一天让你觉得自己是遗落在人间的天使,第二天让你相信自己能拯救银河系,第三天就直接掏出POS机,告诉你通往财富自由的大门就在眼前。
小A当时那个激动啊,差点就把下个月的饭钱给刷进去了。
我拉住她,就问了一句:“你觉得,听一个祥林嫂连着哭诉三小时,跟你自个儿加班三天三夜,哪个更要命?”
她那眼神,就跟断了网的路由器似的,瞬间没了光。
这事儿最坑的地方,就是把一种高强度的情绪劳动,包装成了田园牧歌。
你以为是坐在洒满阳光的咖啡馆里,优雅地听故事;实际上,你是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情绪黑洞里,对方把满身的泥点子、负能量全甩你身上,然后拍拍屁股走了,留你一个人在原地怀疑人生。
心理倾听师这活儿,干的不是技术,是命。
再说说那个“月入过万”的饼,画得是真圆。
也不是说完全不可能,毕竟彩票站也总有人中头奖不是?
但你要搞清楚,能站在这金字塔尖儿上的,要么是根正苗红的心理学科班生,要么是熬了成千上万个小时的老江湖。
人家那一个小时的收费,是你当“情绪垃圾桶”一个月的总和。
而你呢?
一个刚出新手村的萌新,平台能派给你的单,时薪估计还不够点杯奶茶,美其名曰“积累经验”。
而且这钱,烫手。
今天一个来访者跟你聊原生家庭的伤,明天一个跟你哭诉被PUA的绝望,后天还有一个大半夜找你探讨“人活着到底图个啥”。
你得是个超人,是个没有感情的中央处理器,才能把这些玩意儿全消化了。
我听说不少新人入行没俩月就崩溃了,不是钱少,是心累。
情绪价值这东西,输出多了,自己就先被掏空了。
那就有意思了,为啥这么个要命的行当,突然就成了风口上的猪?
因为这届年轻人,活得太拧巴了。
通讯录里几千个好友,真到了想死的时候,连个能打电话的人都找不到。
我们像一个个孤岛,漂在信息的海洋里,看起来热闹非凡,实际上谁也够不着谁。
想找心理咨询吧,又贵又怕被贴上“有病”的标签。
“心理倾听”这门生意,就这么应运而生了。
它像个快餐,不求营养均衡,但能解你一时之饿。
它不承诺治愈你,只负责在你快要溺死的时候,递给你一个救生圈。
这是时代的刚需,是孤独感经济的必然产物。
可问题是,当“陪伴”都可以明码标价,那它的底线又在哪?
一个速成的倾听师,和一个专业的咨询师,中间隔着的可能是一条人命。
万一碰上真有抑郁症、焦虑症的来访者,你那点从体验营学来的“共情技巧”,除了耽误人家病情,还能干啥?
那些打着“疗愈”“成长”旗号的平台,自己都病得不轻,却敢跑出来当“医生”,这简直比卖假药的还缺德。
说白了,副业赚钱的路子千千万,但“心理倾听师”这条道,真不是给那些只想捞一笔就走的人准备的。
它需要你有利他之心,也需要你有自保之能;需要你有菩萨的慈悲,也需要你有金刚的手段。
你得能跳进去,还得能爬出来。
所以啊,别再被那些花里胡哨的文案给骗了。
在你打算为别人的情绪买单之前,先掂量掂量自己的心脏,够不够强大。
至于那块九毛钱,就当是买了个教训,至少让你看清了,这世上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,尤其是在人性这片深不见底的海里。
你以为你是去捞金的,殊不知,你才是那条被钓的鱼。
安全炒股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